科学教案

时间:2024-03-21 09:50:18
有关科学教案十篇

有关科学教案十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尝试将不同材料放入瓶口不同、大小不同的瓶子中,并倒出来。

2、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1、瓶口不同、大小不同的瓶子,盒子,玩具小锅,小碗等容器。

2、豆子、小雪花片、无毒泡沫块、木珠、大小不同的纸球等。

3、大小不同、深浅不同的木勺子、塑料勺子、不锈钢勺子。

【活动过程】

1、引导宝宝自由玩一玩。

宝宝自由选择不同的瓶子。可以将一种材料舀(放)入不同的瓶子中;也可以将一种材料舀(放)入容器后,再倒出来;还可以随意地把材料从一个容器取出装入另一容器中。

提醒宝宝不能吃游戏材料。

2、指导宝宝把材料倒回原处。

宝宝将自己瓶子里的材料都倒回相应的容器中。

活动反思 幼儿对本次活动跟感兴趣,教师示范完请幼儿倒,但是多数幼儿会把东西倒洒,手忙脚乱。教师引导后,幼儿基本能小心、认真的倒。特别是倒豆子在小瓶里的时候,幼儿倒完很高兴。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城市的夜景录像、光沿直线传播的课件资料。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火柴、激光灯、纸筒、吸管,大果冻(透明)、带孔纸板(每组三个)、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播放多媒体录像资料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丰富多彩的光的世界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城市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而且越变越美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城市夜景的录像,请大家欣赏。

(播放城市夜景录像)

师:看了这段夜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极了。

师:什么美?

生:城市的夜景很美,水也很美。

生:灯光很美,很好看。

生:夜晚的建筑物很漂亮。

师:最美的是什么?

生:灯光。

师:是啊,我也觉得我们城市的灯光很美,正因为有了这么多五彩斑斓的灯光,才把我们城市的夜景打扮得如此绚丽多彩。那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

生:世界将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到。

师:是啊,光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光,研究光,好吗?(板书课题)

(教师在新课伊始就用美丽的夜景录像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使孩子们对光充满了神奇的向往,对光的探究更充满了深深地渴望,这是促进探究所需的无尽动力。)

二、认识光源

师: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想一想,哪些物体会发光呢?

生:太阳能发光。

生:月亮也能发光。

师:月亮会发光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月亮不会发光,它看起来那么亮,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知道的。

师:你的知识很丰富。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好方法。

生:老师,我知道星星会发光。

生:蜡烛发光。

生:不对,应该说是燃烧的蜡烛会发光。

师:你描述得非常准确,很棒!

生:镜子也会发光。

师:是吗?在漆黑的夜里,镜子在发光?那你能看见镜子吗?

生:(笑了)看不到。

师:那镜子会发光吗?

生:镜子不会发光。它看起来很亮,可能是它反射的别的物体的光。

生:老师,我还知道萤火虫也会发光。

师:是啊,“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萤火虫也是一种光源啊!

……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

(深深地启发,自然地交流,恰入其分地评价,让人听来既亲切又自然,指导中不忘吟诗点晴,体现了教师深深的文化积淀,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师:树有根,水有源。光也有个源头,大家刚才讲的这些发光体,我们把它叫做光源。像太阳、星星这一类光源属于自然光源;像电灯、点燃的蜡烛等,这一类光源,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生:叫人造光源吧。

师:很好。那萤火虫、水母等一部分生物也能发光,它们叫什么好呢?

生:生物光源。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

教学准备

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螺丝刀、磁铁、多个黑盒(内置铁球、木块、苹果或香蕉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1:看到什么现象?

2: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许多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如:①电饭锅没有火苗,为什么可以煮熟食物

②蚯蚓生活在土壤里,是不是靠吃土生存?

对于这些问题,你想过、但有没有研究过?你想知道该如何去研究吗?

桌上有三盏台灯,请同学上前操作台灯的使用

学生操作:一盏灯亮,有两盏灯不亮

引入课题:科学探究

二、探究活动1:台灯不亮的原因

导致台灯不亮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可能有几种假设:

可能停电了

可能开关坏了

可能插销未插好

可能灯泡坏了

……

设计、验证假设

学生通过思考上台操作排除故障

得出结论

由于灯丝断了、接触不良导致台灯不亮。

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身边发生的现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探究活动2:人的脚印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人的脚印长短与人的高矮、胖瘦、男女、大人、小孩等都存在关系。

[讨论]主要探究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问(1):谁知道自己的的身高,再用刻度尺测量一下自己的脚印

找两个同学用刻度尺测自己的脚印(鞋长度)

问( ……此处隐藏5205个字……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科学教案 篇9

教材简析: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生经历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引导学生学会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学生自己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2. 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 通过学生学习活动,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4. 通过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通过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

学习重点:

学生认识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观察分析月球上的环形山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通过月球环形山从而对了解大气层对地球的探究学习活动认识。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地球大气层方面的文字、图片资料。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直接导入新课学习内容: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完善、相互补充,适时出示一些图片、文字资料,从而逐步使学生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指导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教师出示资料,下发研究记录卡片,引导学生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组织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的危害,引导学生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从而对大气污染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交流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三、拓展延伸: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搜集关于大气臭氧层污染的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制作科普手抄报、黑板报、警示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学生与教师谈话、交流,了解本课学习活动:认识地球的面纱——大气层。

2、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对课前搜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交流、汇总整理。并在教师引导下形成统一意见,达成共识,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加强交流活动,相互完善、相互补充,学习认知图片、文字资料,对大气层形成初步整体认识。

学生小组思考讨论“假如没有了大气层,地球会怎样”。

学生学习教师出示的资料,记录研究卡片,从大气层对地球、动物、植物、人等几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加强交流,相互借鉴,达成共识;通过“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的讨论,深刻认识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学生认识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小组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思考大气污染的根源及后果的研究活动,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从而对大气污染严重性有了深刻认识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交流提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建议或方案。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小结,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兴趣,布置课后延伸学习活动内容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与教师交流谈话,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引领学生从资料搜集的途经与资料内容两方面展开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地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观察示意图,了解大气层的概貌,从而意识到大气层对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义,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做好铺垫。通过学生的资料交流与研讨活动,使学生认识地球大气层概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应用资料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搜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对大气层的认识,通过分析月球及其他星球上的环形山,了解大气层对地球及动物、植物、人的意义,从而意识到大气层存在的重要性,为下一步研究“大气污染和保护”作好铺垫。

本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发展能够带给人类便利,也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大气污染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通过主题宣传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地球的面纱

大气层对地球的意义 研究成果

大气层对动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植物的意义

大气层对人的意义

科学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1.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是如何传递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大胆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促进孩子科学能力的提高是现阶段科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设计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实验主要包括了:材料选择、模型设计、结果呈现、评价交流等内容。可以说: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是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素质得以发展的基本需求,它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目标

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怎样去设计观察实验活动及认识热的传导这两个主要教学任务。我把这节课的设计为导入、基本活动、扩展活动三个部分,也是逐步推进的三个层次。所以在导入部分我问:如果给红色一端加热,绿色的一端会不会热?我烧的是这边红的一端呀,没有烧那边绿的一端呀!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马上可以说出会热。并解释出原因。这是一个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的层面。

《有关科学教案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