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04-02 15:35:19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锦集六篇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积极探索顶起纸板的有趣现象。

2.探索不规则图形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立体纸盒有很多个面,每个面都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不规则图形纸板、各种立体空纸盒、一根吸管。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引发幼儿回顾经验。

引导语:上次小朋友试过顶规则图形纸板,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二、不规则图形活动探索。

1.幼儿初步探索顶不规则图形纸板,如果也用吸管顶,请你们猜猜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

2.教师提出探索记录的要求:在纸板能顶起来的地方用笔做个几号。

3.幼儿操作探索顶不规则图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引导语:你们都试成功了吗?在每个图形上可以找到几个能把它顶起来的点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吸管能顶起纸板?

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不规则图形板平衡的经验。

三、立体图形探索。

1.出示立体纸盒,提出问题,引导继续探究引导语:这里有许多立体纸盒,你们能将他们顶起来吗?到底能找到几个地方把它顶起来呢?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要求探索要求:顶立体纸盒是不是和顶不规格图纸纸板一样,也只有一个地方顶起来?请你们试一试,试完后,就在能把纸盒顶起来的地方做个记号。

3.幼儿探究顶立体图形纸板4.师幼分享交流:从中获得立体纸盒有多个面,每个面都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

活动延伸:

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到能不能也被顶起来呢?我们区角的时候,可以去试一试。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户外活动时,看到孩子们喜欢去接飘落下来的树叶,我就设计了这个探索物体下落现象的活动,希望能引起孩子们对探索落体运动的兴趣,并尝试记录。新《纲要》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我想,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引导幼儿走向最近发展区。由此产生了大班科学活动——《物体的下落》。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发现物体从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方式不一样,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也不同。引起幼儿对物体下落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尝试对不同物体的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不同物体的操作材料(糖纸、报纸、回形针、积木、沙包、塑料包装绳、夹子、羽毛)。

2、记录表笔。

三、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出课题:散步的时候看到一片片树叶是怎么样落下来的?

2、幼儿探索,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不同。

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想想、猜猜、玩玩这些材料落下来又是怎么样的?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第二次探索,不同物体下落的方式也不同。请你再玩一玩,看看这些物体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并用合适的线条记录物体下落时的方式。

4、幼儿再次探索,同样的物体通过变形下落时也不同。

5、延伸活动:在生活中找寻直直下落或弯弯曲曲下落的物体,记录在表格中。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并发现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按一定的规律 物体排序。

2、懂得根据需要拿取材料,用一个拿一个。

3、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春天的花环》是一节根据春天季节特征:春天来了,春姐姐从南方飞回来了,美丽的花都开了,而设计的数学活动。从教材的选择到教材的设计,较多地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小班幼儿思维处于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以及情感外露,不稳定等的特点,在设计活动时创设情境(春姐姐),给幼儿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完成任务(做花环)。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排序规律。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学中乐。

活动准备:

1、背景画面:春姐姐

2、材料准备:1、贴有红、黄两种颜色(两朵黄花,两朵红花,两朵黄花,两朵红花)的长条形纸一张(上面粘有一层双面胶)。

2、用黄花、红花排列成一一规律的花环一个。

3、长条型纸若干(和幼儿人数相等)每张纸上贴有一一、一二、二二的规律,至少两个循环。

重点:发现花环排序的规律。

难点:粘贴花环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春姑娘从南方飞回来了

1、激题,引趣。

师:(出示画有春姐姐的背景图)宝宝们,美丽的春姐姐飞进来了我们小(1)班教室,看这是春姐姐送给我们的礼物——花环。 师:好看吗? 幼儿观察

师: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红、黄)

2、引导幼儿发现花的排序。

师:这些漂亮的小花是怎么排队的呢?

二、春姐姐送花环

1、学习一、一排序的规律。

师:春姐姐要送我们漂亮的花环,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个花环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第一个一、一排序的规律花环,花环上有些什么?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的?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师幼一起读读花的排序(一朵黄花、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红花……)。

师:谁来帮帮春姐姐按照一朵黄花、一朵红花、一朵黄花、一朵红花的规律,接着贴下去呢?

教师示范粘贴花环的方法(撕下双面胶,拿一朵要贴的花轻轻地粘在双面胶上,不能离前面的花太远,也不能挤在一起,然后再粘贴下面的一朵),一边粘贴一边读(一朵黄花、一朵红花……)

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

(分析: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花环的排序规律,然后和幼儿一起把花环的规律读出来,让幼儿加深理解,为下面的一二、二二规律做好铺垫。再让幼儿操作时自己说出来)。

2、学习一、二排序的规律。

师:(出示粘有两组规律的花环长条,让幼儿观察理明)春姐姐的这个花环又有什么不一样呢?①让幼儿自己读,然后自己发现规律,红花、黄花、黄花,红花、黄花、黄花②教师和幼儿一起读③请个别幼儿示范帖,鼓励幼儿边贴边说,贴完它后帮其做成一个花环,戴在他胸前 。

(分析:幼儿虽然会自己读出花环的规律,红花、黄花、黄花,红花、黄花 ……此处隐藏1464个字……条,几种绕丝的工具:纸筒、缠线板等

2、有关养蚕知识、抽丝录像、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3、已有蚕宝宝的生长的知识经验

4、丝巾一条,几种绕丝的工具。

5、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一)了解蚕丝的作用

1、出示丝巾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说说这条“丝巾”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猜想)

2、教师总结

这条丝巾是这种叫蚕丝的材料纺织而成的(出示蚕丝),蚕丝是一种优质的纺织原料。

3、蚕丝还可以做什么呢?

①幼儿猜想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②幼儿再次回答:蚕丝可以做领带、衣服、被子等。

(点评:通过观看图片让幼儿知道蚕丝的作用,以及蚕丝在纺织行业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幼儿学习抽丝的欲望。)

(二)交流讨论蚕丝的来历

1、谁知道蚕丝怎么来的?

幼儿回忆已有认识:蚕丝是蚕吐出来的。(蚕茧只是蚕蛹的保护体)

2、观看有关养蚕图片

3、教师总结

(点评:展现幼儿关于蚕丝、蚕茧的已有认识。激励幼儿思考蚕丝的来源。)

(三)、抽丝活动

(1)、观看录像,初步了解抽丝方法

①想一想人们是怎么把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呢?(幼儿猜想抽丝的方法并实践)

②小朋友讲了许多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方法,蚕茧究竟是怎么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蚕丝的呢?(观看录像)

③请幼儿说出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教师总结:

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摘乱丝——制溶液——浸泡——挑丝头——抽丝。我们把对蚕茧进行处理变成丝这个过程就是抽丝的过程。

(点评: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幼儿的想法很多,同时让幼儿有尝试的机会。通过交流环节,展示幼儿对于蚕丝的已有认识和抽丝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关于剥茧抽丝方法。)

(2)、指导幼儿抽丝今天,我们就一起当一回抽丝工人,我们来抽丝。

具体方法: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学习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①摘乱丝(看完录像)

问:看完录像,现在谁来做个小老师,向大家介绍怎样摘乱丝?(个别幼儿操作)。

②制溶液:是将小苏打浸泡在热水里。这个溶液是小苏打溶液。这个溶液内小苏打的含量不同、溶液温度高低都将影响蚕茧抽丝效果。由于温度比较高,所以热水就由老师来倒。等会在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安全,别被烫伤了。

③浸泡:让蚕茧浸泡在热水里充分浸泡,为了充分浸泡可用筷子把蚕茧压入水中(出示图片),直到蚕茧表面有一些绒毛出现为止。浸泡时间大概为

1分钟。

④挑丝头抽丝:

师:当我们挑丝时发现有好多条蚕丝一起粘在上,此时,就需要我们把蚕丝进行整理,并找到丝头。有什么好的方法?

①幼儿自由发表抽丝挑丝头的方法,并作好记录(用表1)

②请看整理蚕丝的录像。(利用录像,细致地指导幼儿掌握剥茧抽丝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让幼儿通过看录像再来描述抽丝各个环节的方法,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形式,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提高了幼儿参与该环节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

(3)、幼儿示范抽丝学会找丝头抽丝了吗?老师这里刚好还有一个浸泡好的蚕茧,谁来试试找出丝头,请幼儿来做。(通过让幼儿示范抽丝过程,暴露幼儿在接下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为接下来的全班性抽丝活动打下技术基础。)

(4)、指导缠绕当我们找到丝头以后,我们要将丝线粘在绕丝的工具接着开始缠绕。

(幼儿说一说自己猜想缠绕工具,并作记录。用表2)

(点评: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的抽丝方法,为接下来的抽丝做准备。)

(5)幼儿小组抽丝活动。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抽丝吧,但老师有一个几个要求:

①比一比哪个小组抽的好、抽的长;

②安静操作,当音乐响起活动停止;并在音乐声中整理材料。

2、幼儿操作,并做记录,教师指导操作方法。

4(活动要求是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完成规定的任务,更有助于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科学探究习惯。)

(四)交流各小组绕丝工具与挑丝的方法,知道几种缠绕工具的好处与坏处。

1、大家都把丝抽了出来了,但是大家缠绕用的工具不一样,请每个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工具,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幼儿讨论原因)调整自己的记录。

2、请每个小组介绍挑丝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并调整记录。

3、教师总结

我们的抽丝还真得离不开耐心、细致。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一般的蚕茧长度都在1000——3000米之间往往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抽完。古代人们为了解决抽丝时间长的难题,他们创造了各种抽丝机器。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引导幼儿对自己活动的反思让幼儿更加关注自身在科学研究中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与意识和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五、活动延伸:

1、测量蚕丝长度并作记录。

2、相关知识与其他幼儿共同分享。

3、鼓励幼儿到科学角继续学抽丝的方法,探究抽出好丝的方法。

4、要求家长配合帮助幼儿查阅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的有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

(评析:首先,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了一个富有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为幼儿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其次,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紧紧把握材料、探索、问题这三者间的双向流动,以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围绕“抽丝”不断地探索、操作、观察、研究,鼓励幼儿多角度地提出问题,交流发现,并通过向同伴学习的途径获取和积累经验,大大满足了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我们来抽丝》是第二单元的第三节内容,课本上要求学生在养蚕的基础上对抽丝地得过程进行体验,并了解丝织成绸的过程。因为本地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养蚕,所以没有让学生体验的机会。但是为了充实课堂的内容,在设计时由嫘祖发现蚕能抽丝的视频短片引入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先民在距今5000年以前就懂得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短片中提到一千只蚕一生要吃25到30公斤的桑叶却只能吐0.5公斤,并引用唐代诗人的诗“昨日如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使学生了解到蚕丝的珍贵。提到丝绸我们都会想到丝绸之路,通过一段资料使学生简单了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丝绸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有这么深远的影响,那么蚕茧是如何缫成丝并织成绸的呢?再通过一个短片使学生了解缫丝——浸泡——络丝——并丝——捻丝——卷纬——整经——织造的过程。视频结束后使学生对短片中提到的八个步骤进行排序。

本节课的内容很紧凑,学生对这些内容也非常的感兴趣所以当课程结束时学生对本课的内容都掌握的很好。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锦集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