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04-03 09:50:24
精选科学教案8篇

精选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⑵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附:“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题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和记录纸。

预测:可以省力。

实验过程:

1、将滑轮固定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滑轮。用两个钩码悬吊在细绳的一端,而另一端钩上弹簧秤。

2、记录钩码的质量和弹簧秤拉力的读数,记录在表格内。测量钩码提升的距离和弹簧秤下拉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钩码的质量 牛顿 钩码提升距离 厘米

弹簧秤的拉力 牛顿 弹簧秤下拉距离 厘米

结论 结论

实验结论:

5、交流实验现象,汇报实验收获。

6、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定滑轮 动滑轮

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 可以省力

7、为什么两种滑轮具有不同的作用?你可以用杠杆和平衡原理来分析一下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属于什么杠杆类型吗?解释一下为什么使用定滑轮不能够省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8、讲述: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实际上单独使用很少,应用的时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就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扬长避短,这样就组成滑轮组。(出示使用滑轮组的场景)预测一下:滑轮组有什么作用呢?

三、游戏体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布置游戏活动:

⑴游戏工具:两根结实的木棍、8米长的绳子

⑵游戏目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验滑轮组的力量,了解滑轮组的连接方式。

⑶游戏人数:3—4人组成一组,共同进行活动。

⑷游戏方式:

A、将绳子的一端系在一根木棍上,然后将这根绳子绕过第二根木棍,再回到第一根木棍,然后再绕过第二根木棍。

B、请两位同学站在距离一米远的地方站稳,并握紧木棍。

C、第三位同学小心地拉动绳子的另一端。

观察并体验:结果怎么样?

2、组织讨论:

⑴当你拉动绳子时,其他两位同学能够抓住木棍站在原地不动吗?

⑵如果把绳子再绕木棍一圈,结果会怎么样?再绕一圈呢?

⑶绳子缠绕绕的圈数和你所需要的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3、拓展研究活动:

组装滑轮组,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4、找一找,你周围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他们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

四、课外拓展研究。

1、课外探究:升降电梯的秘密。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滑轮装置。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2、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过程与方法

做污水净化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增加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做污水净化实验,理解污水净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水污染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准备简易的过滤装置(可乐瓶和细沙制作)、生活污水一杯(生活污水可让孩子们选择既有泥沙,又含有油污或洗涤剂的)、自来水一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水污染”组图,提问:看到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或问题?

学生汇报 ……此处隐藏4873个字……>

3.场所:原始海洋(沸水和冷凝后的水,模拟原始海洋)

实验过程:模拟原始大气用真空泵抽成真空后充入,再把水煮沸,使水蒸气驱动混合气体在玻璃管内流动,然后电极产生火花放电七天,最后在冷凝管冷却后的产物沉淀在最低处。

米勒发现了沉淀物中含有氨基酸、有机酸、尿素等有机物。

(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阅读】其他学说

宇宙胚种说:宇宙胚种说则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来自宇宙,还有人推断,是同地球碰撞的彗星之一带着一个生命的胚胎,穿过宇宙,将其留在了刚刚诞生的地球之上,从而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澳大利亚的一颗陨石中发现了多种氨基酸和有机物)

【扩展】

如果把地球“有生以来”作为24小时,那么地球在0时诞生,6时以后才在海水中出现最原始的细胞,21时以后海洋中出现三叶虫,22时45分开始有恐龙出现,23时20分哺乳动物出现,直到23时59分,才出现了最早的猿人。

科学教案 篇8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

1、澄清石灰水,水

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回顾旧识:

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

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

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指导:

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

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参考:

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

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

小结:略

作业:探究实验报告。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回顾旧识:

人的呼吸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思维猜想:

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制定计划收集实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探究指导:

1、收集两瓶空气做对照实验(如何收集?)

2、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实验。

提问: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

演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多此,说明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更多些,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呼气导管应用饮料吸管,不要用实验室中的玻璃管。

2、呼气换气时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实验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应相同(同体积同浓度),且量要足。

4、伸入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情况应相同。

5、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交流讨论:

1、与其他组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结论,并再讨论如何证明你的推断。

2、从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的原因。

反思评价:

1、学完本课题你的收获是什么?受到哪些启发?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学探究?

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

课后反思

《精选科学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