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13 21:20: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

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课堂中重视体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较多的时间慢慢地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以至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下一步,我会更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与感悟上。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大、奇,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教学中如何切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本校语文组老师进行了锲而不舍地钻研。以下是由我上课,全体老师共同参与探讨的一堂语文课教学片段:

教学案例一

一、教学原设计

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理清课文中作者的游踪,双龙洞的得名以及饱览沿途的风光和感觉外洞的大,第二课时就是学习孔隙和内洞。我第二课时原先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理解孔隙的特点,学生4人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采用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实物演示的,有当导游的,有画画的等等。接着让他们继续合作学习内洞,由于内洞的内容比较简单,我的设计中也只是让他们对课文中的字、词、句进行研究,再通过朗读以及结合课外的知识来理解,最后让他们欣赏一下我精心准备的石钟乳和石笋的幻灯片,这也就足矣。学生的表现也完全遵照我的意图,现将内洞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在四年2班上课的情况)

二、教学片段

过渡:通过这种奇特的游览方式,一下子,看,(出示幻灯片)我们已经到了内洞了,它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感受到的呢?

1、快速阅读6~7自然段。

2、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感觉到内洞很黑,我是从文中 漆黑一片 , 什么也看不见也只能照见一小块地方看出来的。

师板书:黑师:那你能读读看,让我们感觉内洞确实很黑吗?生读,读完评。赛读。

师:还可从哪些地方看出它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内洞很宽。我是从最后一段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看出来的。 让学生结合读,让人感觉确实很大。

板书:宽

生:我觉得内洞很美,有双龙,石钟乳和石笋。

师趁机出示石钟乳和石笋的幻灯片,边指边解说:你们看,它仅仅是美吗?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避水金针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你们说它还仅仅是美吗?

生一个个都陶醉在神奇的内洞中了,情不自禁地赞叹:哇,好美,太神奇了。

师板书:奇

师:谁能把这几句读一读,让人感觉内洞原来是这么美、这么神奇!

一生读,读得很不错。

师:课前,我发现同学们查到了很多双龙洞的资料,谁来告诉大家你还知道内洞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3、学生补充介绍自己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找到了很多的资料,有关于石笋、石钟乳和石柱的形成,有哪些诗人、作家到过这里,还补充石笋、石钟乳的形状和命名,还介绍了朝真洞和冰壶洞等等,有一个学生介绍到内洞有2千多平方米,于是,我又趁机让学生跟书上的十来进房子来比较,又拿教室才50多平方米来跟内洞对比,于是,学生更能感受到内洞原来有40~50间教室那么大,也都发出赞叹之声。

小结:在飘忽不定的灯光下,这么多颜色各异、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是多么神奇啊!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象。

总结:游览了双龙洞,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神奇美丽(师趁机板书)这么美的双龙洞,真令人流连忘返啊!扩展延伸到课外你们知道吗,叶老出洞后,并没有直接回城,他干什么去了呢?原来,叶老游玩了双龙洞后,兴致正浓,继续游玩了上游的冰壶洞。金华有两个岩洞,一个是双龙洞,另一个就是冰壶洞,那里的景致更迷人(师趁机又让学生一睹冰壶洞的幻灯片),回去后叶老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 ……此处隐藏10437个字……外,文中还处处写到溪流。从入山到外洞、孔隙、内洞,无处不溪流,好像作者的游览,处处追寻着溪流的“足迹”,使文章自然而然地串了起来,也使人看到了作者游览时不断探求双龙洞“奥秘”的兴味。二是本文特殊的表现手法一一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情况。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山石似乎都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写外洞的大小形状:“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这样写,把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三是分析文章的脉络层次,篇章结构。

教学效果:

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4

【案例描述】

师:学完本课,还有疑问吗?

生:老师,课文在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第七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这三处泉水流向不一致,很矛盾,是不是叶圣陶爷爷写错了?

师:(惊讶、赞叹)真勇敢,敢否认大作家!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能解答吗?

(学生呈思考状态)

师:有答案了吗?

(教室安静)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发挥小组的作用,读读书,动笔画画游览线路图,再议一议,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书声朗朗,议论声四起,课室异常活跃,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点)

师:(幽默微笑)现在可以将“研究成果”公布吗?

生:我们认为叶圣陶爷爷确实写错了,他游览时是由洞口到外洞到孔隙再到内洞,这样一直往前走,所以泉水应该一直在右边流出来,不会到左边去。

(部分学生赞同)

师:请小组派代表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

(生上台)

生:我们不同意他的观点。我们小组认为,叶圣陶爷爷没写错,因为“泉水从右边往外流”是在在洞口看到的情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是在在外洞看到的情景;最后写“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又是在内洞看到的情景,因为观察地点变了,所以泉水的流向也发生了变化。

(师笑而不答,学生凝神)

师:请你们小组也派代表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

(生上台)

师:现在发现两副画最大的区别在哪呢?

生:两副画中孔隙的位置不同,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左边。

师:观察很仔细,真不错!

生:孔隙的位置应该在左边,因为书上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

(师微笑点头,学生恍然大悟)

师:他们读书真认真。现在明白了吗?叶圣陶爷爷原来──

生:(齐答)没有错!

生:老师,我们小组画图的方法跟前两组不同,我们是用逆推法画图。

(学生议论纷纷,生画图并解说,先找到溪流的源头,再从内洞到孔隙到外洞到洞口)

师:(情不自禁)真聪明,居然会逆向思维!

生:老师,我们小组还有一种方法证明叶圣陶爷爷没有错!

(生愕然,师惊喜)

生:我们用演示法演示。

(生用书、笔等实物表示外洞、内洞、溪流并配以讲解)

师:很有创意!

(师颔首点头)

师:同学们,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就应该这样:

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勇敢探索,最后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造就高素质能力型人才的核心。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思维的火花,是“熄灭”还是“点燃”,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还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这节课,当学生提出问题,而又束手无策时,教师非常淡定,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情并及时巧妙地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读、画、议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其间,进行恰当的点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既汲取知识又掌握学习的方法,还发展了思维,可谓精彩纷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

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