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21 00:15:16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鼎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1

一、对教学课标的要求分析,基本能够实现课前的预期设想

1、课标方面,基本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中的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2、学生基本弄懂了东汉政权从分裂到局部出现统一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在中国形成了三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局面,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事件发展关系,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中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基本符合

1、很多学生看过小说《三国演义》或电视剧《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比较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对赤壁之战的有关事件和人物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七年级的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已经显著地发展起来,但是他们认识能力水平还不高,仍然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学生很容易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历史,就很难客观地去评价历史。我们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评价历史事件,这样的评价才是比较客观的。

3、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具有简单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些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为完成本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情基础。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施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提高。

三、存在问题

1、学生还不能准确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缺乏提高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事件本质的能力。

2、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概况能力较差。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点上学生很难理解。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2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在考虑《三国鼎立》这一课应该“教什么”这个问题时,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在考虑“怎么教”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动手制图等形式。

上完课之后, 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

1、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

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

3、最后可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4、在最后的练习可以做课文121页的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做练习认识到历史和文学作品是有区别的。

5、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息息相关,新课标要求的是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动性,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今后仍需努力的一个方向。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3

很清楚的记得:在学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有两个环节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第一个环节: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三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话一出口,许多学生按耐不住情绪已经站了起来,高高举起了手,我采取了各组竞赛的方式,给他们均等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成语故事:让我没有意料到的是有些同学说出了成语故事,而且还简单讲到了故事情节和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许多同学发出了啧啧的称赞声,显然他们对个别同学讲到的成语故事是比较陌生的,还要求讲述者大声一些,再讲细致一些。我深深感觉到学生对这一活动意犹未尽,于是留了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展示。

第二个环节:分析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引导学生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是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是曹军兵多骄傲自满,第三是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接着我开放课堂,请同学们说说:你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取胜的原因还有哪些?

有同学大胆发言:赤壁之战是在七月天里,曹军来自北方不习南方生活,所患瘟疫非常严重,死者很多,这就使曹军士气受到损失,战斗力受创。因此我认为曹军失败的原因中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瘟疫。

我问大家:你们认同他的说法吗?

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同意认可。

这时我已经意识到这位学生的发言已经补充了我的授课资料。同时让我再一次认识到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面对学生所具有的动态性资源,我可以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挖掘,跟着学生走。这样不仅可以把课堂资源延伸到课外拓展,还可以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激发他们积极探究的情感。让学生最终知道:我说的不是权威,教材也不是权威,事实胜于雄辩。通过大家的广泛交流可以越过教材,穿过课堂,让学生和我在交流中共享资源。

《三国鼎立》教学 ……此处隐藏2906个字……来成功,可是却掩盖着诸多的问题。生成式不足,只能意味着纵然有思维的火花,那也只是短暂的瞬间,难以生成思维的火焰。所以在减少预设、增强生成方面,自身还需要多加努力才行;

2、对学生的引导仍显得比较局促,不够平和淡定,同时在问题的梯度上也不够明确,有待改进;

3、另外一个比较遗憾的是,板书方面虽然有课件和粉笔板书两者配合,但在双方的结合上却出现了脱钩,整体感不够强。希望这些方面自己以后都能够逐步改进,渐趋完善。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7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

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8

《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内容多,范围广,如果面面俱到,重点就不会突出。所以,我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诸葛亮治蜀”这个问题放到了下一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充满矛盾、历史上有争议的曹操这个历史人物,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曹操。本课涉及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都与曹操有关,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极好例子。学生对有关战争题材的内容,特别是战例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成败的因素上,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要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学生要读懂课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课之后,我要求学生阅读第一个问题“官渡之战”的内容,并提出从背景、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经过、结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战,将此内容进行了板书。并特别要求学生把课本小字的内容也认真阅读。在七·三班上课时,我直接要学生讲一讲战争的背景,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战争?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战争背景的理解还比较有难度;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够简洁或不得要领。看到这样的状况,我在七·二班的教学中,改变了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学生在看书以后,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的军阀主要有哪两个?谁的势力更为强大?为什么?

(2)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3)官渡之战是谁发动的?目的是什么?当学生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后,就解决了官渡之战的背景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曹操战胜袁绍的因素。

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学生代表积极发言。学生们说到了这些原因:袁绍骄傲轻敌,不采纳谋士的建议,导致谋士弃他而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有优势;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经济实力增强;重视人才,善于用人,采纳谋士策略,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学生发言后,我及时进行总结,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主要有:双方实力的对比;指挥者的素质;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战争的性质等等。在分析这些原因时,可将双方进行对比。战争胜负不是仅取决于人多粮多,军事的装备和军事的技术,更重要的是综合实力的对比,包括政治、经济、人心、谋略等。这样,学生便能够深刻了解、认识曹操了。

有了这个铺垫,同学们在学习第二个问题“赤壁之战”中就显得轻松自如,比较容易,课堂气氛更活跃了。我们只用了较少的时间,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分析两次战争中曹操的一成一败、一得一失中充分认识和了解了曹操,为正确评价曹操奠定基础;同时,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我觉得不再是教给学生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能否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生能否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因为兴趣和能力,要比知识本身重要的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

新教材提供给我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我在教学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基于作为历史教师的我如何理解当今的历史教学。我深知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9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

(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

(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

(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