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13 21:20:19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的内容。此前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由认识平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一、教师语言设计应准确、简练。

教学设计在引入以及表述时要注意做到语言准确而又精炼,如表述清楚“我们生活中许多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如硬币的面”。并且引导学生说清楚是“某个物体的面是圆形”,让学生在举例中进一步明确圆是一个曲线的平面图形,与以前学习的平面图形有所不同。我是借助课件先由十运会刘翔获得奖牌引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圆,同时借助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大自然中的圆,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预设充分,促进动态生成的课堂。

新课堂的课堂讲究动态生成,但良好的课堂生成也离不开教师教学设计的预设。我们更详细的研究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对每个细节再仔细推敲了一遍,对于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了心理准备,为课堂的动态生成作了充分的准备,更好地促进开放式教学。我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先来画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选用任意一种方法来画圆。让学生用多种方法画圆,感悟画圆的多样性,体会到每种画法都有它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如利用物体画圆比较快方便,但不能随意改变大小;但利用圆规画圆,则可以灵活调整圆的大小,并且画出的圆比较漂亮。

三、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圆规是画圆的专用工具,学生对它还是比较陌生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介绍画法时,我们借助媒体或亲身做一些示范,并和学生共同商讨用圆规画圆的注意点,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与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充分让学生动手,通过折、量、比等方法理解掌握圆的特征,同时在课堂上向学生补充了课外知识:墨子很早就在《墨经》中提出“圆,一中同长也。”

四、进一步解决生活在的实际问题。

在课堂中增加一些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圆心的作用——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的作用——确定圆的大小,增强数学的应用价值。用课件演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富有趣味,生动活泼,学生兴趣浓厚。最后课件演示的生活中的圆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圆,同时结合2008奥运会五环标志,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片断一]说圆、画圆——初步感知圆

师:同学们,玩过飞镖吗?有三个小朋友在玩飞镖。(出示图)比一比,谁的成绩最好?你是怎么想的?

生:那个男生的成绩最好。因为他掷在内圈,离靶心最近。

师:另外两个人的成绩谁更好一些?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差不多。因为他们掷在同一个圈上。

师:为什么掷在同一个圈上成绩差不多?

生:离中心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着靶上的圆)像这种形状叫——

生:圆。(课件呈现抽象出圆的过程,板书:圆)

师:不仅靶上有圆,像光碟、钟面、五环、橙子的切面等都是圆形的。(课件分别出示这些物品)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能见到圆?

生:茶杯上,硬币上,胶带纸上……

师:看来,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把这些物体上的圆画下来,可以看出圆是一种平面图形。如果让你来画,你会怎么画?

生1:我会用物体上的圆来描。

生2:我会用圆规来画。

师:课前,我们准备了一些画圆的工具,请你打开1号信封,任意选择一样画一个圆,好吗?

学生画圆。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是怎样画圆的?

生1:我是绕着硬币的边画一圈的。

生2:我是利用尺上的圆洞来画的。

生3:我是用圆规画的。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

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有机地归纳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师:现在请你自己确定一个距离,我们一起来画一个圆。画完后,请大家把它剪下来。

学生画圆、剪圆。

师:(出示其他平面图形)你有没有发现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没有角,圆很光滑,边不是直的,圆容易滚动……

师: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反思]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惟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已有的认识常见的直线图形的经验将有助于认识曲线图形,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在教学开始时,我创设了三个小朋友掷飞镖的情境,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首先,靶上的圆是本课的学习内容;其次,通过比较掷飞镖的成绩,引导学生感知靶上有大小不一的圆,掷飞镖的成绩好坏与飞镖离靶心的距离有关,并渗透了同圆的半径相等。

由于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有圆形的面,并且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因此,圆的形状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真正认识圆的教学是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开始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画圆的工具(包括圆规),一方面为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用实物描出圆、用绳子绕一圈画出圆既不方便,也不准确,从而愿意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借助实物描出圆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了圆的边是曲线,圆是曲线图形。学生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是通过与教师的对话实现的,并经历了充分的体验和交流的过程。用圆规画圆,有助于学生初步体会圆的形成过程,并为接下来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积累感性经验。

[片断二]画圆、用圆——进一步认识圆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形,你能以它的对角线的交点O为圆心,在里面画一个圆吗?

学生自己画圆。

师:同桌两人比一比,画的圆一样大吗?怎么会不一样大的?

生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一样。

生2:圆的半径不一样。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0毫米,在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它的半径应是多少毫米?你能试着画一画吗?

学生再次画圆。

师:你画的圆半径是多少?

生:20毫米。因为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师:很好。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更大的圆,你觉得可以怎样画?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播放在操场上画圆的录像。

生:在操场上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

师: ……此处隐藏8996个字……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

究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看书自学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而在学生探究之前,出示探究要求,就打破了过去教师对学生学法的限定,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特点自行决定。

在突破难点这一个部分上,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目的。在学生画好后,展示同学们的作品,让学生理解利用圆规画圆是利用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也就是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原理画圆的。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

2、教师没有示范画圆。

3、自己感觉并没有能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进行授课,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教师还是放不开,自己讲得地方太多,学生动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少了。

总之,我们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自由地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把圆片对折了一下,发现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圆片平均分成了两个半圆。

师:同意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这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不光发现了这条折痕可以把圆片分成两等份,而且我还发现他是圆片中最长的一条折痕。

师:是这样的吗?你们认为呢?

(大多数同学面露疑惑,只有几人表示赞同。)

师: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动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生:想!

(学生分小组,边折,边量,边讨论。)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发现?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但有一个学习小组意见不一致,他们推选一名学生做代表。)

生:经过我们小组研究,我们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我们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圆,通过测量比较,确实也发现了对折后所得到的折痕是圆片中最长的折痕,但同时我们还发现它不止一条,而是有很多条跟它一样是最长的。

生:对!对!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学生兴奋地附议着)

生:我还有补充。这些长度一样的折痕,方向不一样,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们都交于一点。

(这一发现也马上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

师: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这出来的这些最长的折痕线段,却都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生:我猜这个交点可能是圆的中心点。

师:为什么呢?

生:……(摇头,沉默了一会儿)老师,能让我用尺子量一量吗?

师:当然可以!你们想不想量一量,验证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学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

生:通过动手测量,我发现这个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因为由它到圆边上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

(同学们都表示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生: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圆的这个中心点把每条最长的折痕线段都平均分成了两条长度相等的短线段,而且所有的这些短线段都一样长。

(这一发现也立即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

反思:

1、教师的“无为”成就了学生的“有为”

整个过程中,教师语言很少,教师曾雄霸课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个性张扬,地位凸现。当学生从现象中生发出难解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问题又“妙传”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地经历解决问题的探寻过程,品味着探索着“痛并快乐着”的感觉,丰富了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俨然已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角”;自主地发现、质疑、探究、释疑、自主地猜想、验证。整个过程只见学生或折叠测量、或比较观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现象大胆猜想、或依据操作据理力争……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灵光闪现,灵感在交流中碰撞迸发。然而,如果没有教者的“无为”隐退,又何来学生的“有为”展示呢?

2、教师精于“助攻”,让学生浸染数学思想

当有一名学生发现直径“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现象时,教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以此为契机,作出了一个漂亮的“助攻”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折出来的最长的折痕线段都相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由个别推及一般,由现象质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发展。它不仅仅是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切身地体验到作为发现者的成功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尽管这样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其价值是直接“告诉”所远远无法企及的。

3、“小组合作”不是教师个人意愿,而是学生的自主需求

最近一两年,“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被大力宣扬,甚至成为“评优课”、“公开课”必须具备的硬性要求,以至于不少课堂上合作交流不断,不论问题难易、学生意愿,一律“小组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处理好各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种学习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发现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用独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要求或暗示学生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这也是符合新课标关于“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要求。

当然,学生能否真正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帮助。我想,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落实到平常的“家常课”中。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首先,通过画圆,回顾圆的有关性质,为进一步探讨圆的性质作铺垫。

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活动,找出圆心,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

在折一折这一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探索圆的轴对称性以及同一个圆内的直径相等的特征,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

然后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进行整理,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