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4-22 06:03:24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拟定说课稿,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这一课的学习除了教师演示实验,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

二:教材分析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它由四部分组成:1改变玻璃瓶的沉浮,2改变浮标的沉浮,3改变其它物体的沉浮,4我们的“潜艇”。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三: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我将本课设计为俩课时,第一课时研究前三个部分,其中第二个活动部分“改变浮标的沉浮”改为研究“改变橡皮泥的沉浮”,第二课时专题了解研究并设计制作潜艇。

四: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运用这一知识,掌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 会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3,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思维。

4, 培养学生深入学习,努力实践,努力探究的思想品质。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

五: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亲历三个活动,探究了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1, 试验材料:①水槽、小药瓶(辅助材料:泡沫粒、小石子、木块、橡皮泥);②橡皮泥;③浮标、铁钉、泡沫塑料、石块、胡萝卜。

2, 多媒体课件及投影

七: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一开课,老师就出示空玻璃瓶,提出问题:把玻璃瓶放入水中,它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师演示:把瓶放入水中,升浮。再提问:能不能让玻璃瓶沉下去?你有哪些方法?这样通过实物创设情境,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新课。

(二) 探究研讨,学习新课

活动一: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1, 探究的第一步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汇报使空瓶下沉的多种方法,这样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

2, 由于三年级学生接触科学的时间不长,他们的探究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我第二步是通过演示实验引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

A谈话:你们想了很多使空瓶下沉的办法,怎么检验呢?学生:做实验。

B教师演示:瓶内石子渐多,瓶逐步下沉,要求学生观察,汇报自己的发现。

C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玻璃瓶已经沉入水底了,怎样使它重新浮上水面?

3,第三步是自选材料进行分组实验,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实验现象,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感知,自行发现。

4,第四步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收集,整理,汇报,在此基础上讨论: A你们发现在瓶里装或者在瓶外绑什么样的物体才会使空瓶下沉呢?B要使下沉的瓶重新上浮,该怎么办?C是什么原因改变了玻璃瓶的沉浮?

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得出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一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板书:改变物体的重量。

活动二:改变橡皮泥的沉浮

1,首先教师出示一团橡皮泥,让学生推测它在水中是沉是浮,教师再将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2,第二步,学生汇报后,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方法分组实验,给孩子自主探究的空间,发挥主动性,用个性化的方式去尝试。

3,第三步,汇报实验方法和结果,既培养学生表达探究结果的能力和倾听习惯,又为下一步讨论提供依据。

4,分析讨论,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橡皮泥的沉浮。 教师板书:改变物体的体积。

活动三:改变更多物体的沉浮

1,激趣谈话:刚才我们用改变重量和体积的方法改变了玻璃瓶和橡皮泥的沉浮,(出示铁钉,浮标,胡萝卜,石块,泡沫块等材料),大家能用多种方法改变这些物体的沉浮吗?

2,投影显示,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

3, 小组实验

4,汇报:你们小组是怎样改变物体沉浮的,属于哪种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

(三)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首先通过小结,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鼓励和评价,然后拓展提问,大家知道潜艇吗?老师演示课件潜艇的沉浮,你认为水艇是怎样改变沉浮的?在学生凭已有的经验汇报后,提出新的问题,请大家课外进一步了解潜水艇,并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试着做一个简单的潜艇,下次课带来研究,以“我等着大家的好消息!”结尾,对学生的课外探究充满期待,这样把下课铃作为探究的新起点,保持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以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三个活动的探究过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学到了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并能进行运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抓住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在动手动脑中学科学”。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本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徐徐如生的插图。课文那朗朗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二、 说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字头和鸟字边。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 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

教学难点是读好稳重的问句。

四、 说教法

小动物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所以学生学起来一定是非常有兴趣的,但是如何设计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是难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设计中,我设置各种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教 ……此处隐藏6969个字……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我在这里讲的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竺、桢、皱”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在初步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第1---5 自然段)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本环节设计阅读是关键。通过训练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朗读,并加以谆谆诱导,让学生揣摩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4)读第四遍:指名学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老师及时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这一环节,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提问、指导学生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及分组讨论,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使他们热情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只在恰当的时候给予点拨、指导和提升。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自由交流。

阅读教学只是手段,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张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并得出结论。在精读课文时,通过生生交流“阅读体会”展开教学,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小学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观 察

桢 一 丝不 苟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在上课伊始,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通过提问“本文讲的是哪位科学家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人公—竺可桢,并板书;在后面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总结文章的主旨—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及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板书“精确观察”“一丝不苟”。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